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家书承载着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炒股配资咨询,其不仅是维系家庭情感的重要纽带,也是反映社会风习、记录时代变迁的真实写照,更是传承家风家训家教的宝贵载体。
红岩家书是红岩英烈用鲜血、生命和信念写就的不朽文字,生动还原了红岩英烈在极端困难危险的环境中,同敌人顽强斗争的真实场景,字里行间诉说着对家人的深深眷恋、对战友的殷切嘱托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信念写就家书、家书传续精神。红岩家书不仅彰显了红岩英烈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更真实再现了红岩英烈有血有肉、可亲可近的鲜活形象,读之令人亲切、感动、深思、泪目。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必须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在市纪委监委宣传部指导下,渝北区纪委监委联合重庆市档案馆,搜集整理12位红岩英烈的家书,通过红岩英烈不朽的革命精神和深沉的家国情怀,鼓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今天,请跟随小编一起聆听,红岩家书系列之四《胡其芬:革命何须问生死 绝笔穿云启黎明》。
胡其芬:革命何须问生死
展开剩余89%绝笔穿云启黎明
胡其芬(1919—1949),女,湖南长沙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入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求学,皖南事变后到延安鲁艺学习,毕业后在延安中共中央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室以及周恩来同志身边工作。1947年被秘密派回重庆,出任中共重庆市委妇委书记,公开职业为基督教女青年会职员、家庭教师等。1948年4月被捕,在狱中坚强不屈,积极开展策反斗争。1949年11月27日殉难于渣滓洞监狱,时年30岁。
胡其芬(1919-1949)
这是在1949年11月21日,大屠杀前6天,胡其芬化名“吉祥”,代表狱中党员通过看守黄茂才带出的最后一封信,是一封极为珍贵的、被称为“最后的报告”的文献资料。
十月廿八日,歌乐山难友(被)公开枪决十人后,十一月十四日又秘密于白宫附近电刑房内烧死五十人(实为30人),竹姐(即江竹筠)亦在其中,我们无限沉痛。又闻所内传说即将结束,除17人决定释放外,其余还有第二第四批或将处决。每个人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蓝先生归来又带给我们一线生的希望。这就全靠你与朋友们营救我们的努力了。第三批传命令已下,可能周内办理!!!
我们是第二看守所,与廿四兵工厂连界,现住有二百十余人,十之八九都是经过长期革命工作的锻炼,在敌人面前表现忠贞亮节的人。看守我们的人有三个团体:一个是直属专署二处的管理兵官,有十二三人;交警队五人;连上官兵百余人。他们最近见敌人迫害我们,表示深厚同情与愤慨;对共军即将到来感惶恐,都想逃亡。我们亦争取到个别分子,想掉头转向我们,但时机未成熟,力量太薄弱,监视重重,无法发挥力量;而且与我关系较深是连上士兵与交警,他们近日进行作战演习,行装已预备好,等待命令,即行出征。管理组官员亦有部分遣散,蓝亦在遣散之列。希你找朋友定为他解决职业及经济问题,留他在渝呆过这段时间,以便我们之间今后必要的联络。
其他有关我们处境情况,他可详细告你。
其次,提供我们的意见,作营救我们的参考。公开争取切实保障政治安全,秘密谈判方式,以保障张群及徐远举将来优厚待遇,作为交换条件。将来如数典(点)“政治犯”(确数蓝可告知),阻止屠杀,徐于执行命令有大权,可以拖延处决,等待大军到来。
此外,希望派人到禁区工作。我们侧边有一炭厂,是私人经营,同时我们尽量争取监视我们的友军,在局势紊乱,内部时机成熟时,盼外面朋友亦设法布置强(抢)救我们。我们即积极进行了解周围情况,有充分了解时,再设法通知你。
蓝此次见你时,定将外面情况,对“政治犯”处理消息,组织上的准备,以及盼望我们在这里进行的事项,详细告知。不日他即离所,不能再带你的回信与我们了。
以后,万一蓝先生离开,我们必要与你接头又有妥当人时,我们代表人(用)“周梦华”名称。
第二批人是秘密处决,可慎重,不必要说即不说,以免引起朋友麻烦。但对组织上可作秘密谈判材料。
吉祥(以后我们沿用此名)
十一月二十一日
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监狱党组织给地下党组织的一封信(重庆市档案馆馆藏)。
这封信透露出烈士们面对困境不丧失希望、积极反抗的斗争精神,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轻言放弃生命。报告前半部分,一一列举了反动派的屠杀罪行,在后半部分提出了营救建议,包括以公开争取或秘密谈判的方式拖延敌人的处决时间,并希望组织可以派同志到渣滓洞附近的炭厂工作,以待时机,里应外合,实施越狱。
但遗憾的是,这封信虽然由被策反的看守黄茂才冒死带出,并辗转送到川康特委派驻沙磁区工作组的负责人刘康手中,刘康马上回信并积极展开营救,但黄茂才因引起特务怀疑而被遣散离渝,秘密通信渠道就此中断。同时,党组织迅速召集到武装劫狱的相应人员,并筹集到50两黄金作为劫狱经费,但敌人屠杀行动突然提前,导致行动最后失败,牺牲同志当中就包括年仅30岁的胡其芬。这一天,距离重庆解放只有三天。
火种初燃:从书香门第到复旦学子
胡其芬的父亲胡彦博早年留学日本,为人正直老实;母亲肖石莼性情豪爽,富有同情心,乐于帮助穷人,其性格对胡其芬影响很大。6岁,胡其芬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10岁,随家人迁至南京;12岁,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省立南京女子中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胡其芬开始痛恨日本侵略者,在忧虑、苦闷和思考中,她渴望进步、向往革命,追求理想的社会生活。1935年,北平学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二·九”运动。胡其芬在南京加入了声势浩大的学生示威游行队伍,并成为南京学联成员,革命的种子从此在胡其芬心中生根发芽。
1937年,胡其芬考入中央大学经济系,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指示,胡其芬作为该校经济系新生在中央大学重庆柏溪分校学习,在校内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当时,柏溪分校第一届党支部共有12名党员,胡其芬担任党小组组长。在校期间,她多才多艺、表现突出,唱歌、演剧、讲演、写文章样样都行,还被推选为“中大女同学会”会长。1939年,胡其芬以“胡永萱”之名考入因抗战爆发而内迁到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文学院新闻学系。
胡其芬复旦大学学籍证明
几度易名:多重身份织就隐蔽战线
1939 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胡其芬因身份暴露不得不撤离复旦大学,被调到我党在重庆的《新华日报》工作,改名“胡南”并成为一名英文翻译,不仅为《新华日报》翻译英文稿件,也为其他报纸提供翻译服务,既达到宣传目的,又能做好统战工作。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出于安全考虑,中共南方局决定精减《新华日报》人员,胡其芬前往延安。1945年12月,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胡其芬作为随团工作人员在邓颖超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妇女工作,为了掩护身份,她用“胡南”的名字成为周恩来、邓颖超的“家庭成员”。
胡其芬户籍证
1947年2月,国共谈判破裂。经组织批准,胡其芬再次回到重庆从事地下工作。由于她学历高、英语好,党组织决定让她以基督教徒的身份参加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工作,以此广泛联系各界妇女群众。1948年4月,胡其芬因叛徒出卖被捕,被关押在渣滓洞监狱。
黑牢淬炼:五百日夜不改理想信念
在敌人看来,作为中共重庆市委妇委书记的胡其芬,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对她的审讯和用刑也是必然的。胡其芬被逮捕后,特务头子徐远举采取“软硬兼施、以软为主,该硬则硬、一硬到底”的策略,但胡其芬面对各种威逼利诱,始终没有透露党组织的任何秘密。
入狱后,胡其芬并没有停止斗争。对于刚入狱又缺少斗争经验的年轻同志,有着十年党龄、斗争经验丰富的她以过来人的身份热情地做“辅导”,帮助大家认清形势、稳定情绪,教大家如何应对敌人和刑讯,还跟她们谈气节问题,指出哪些行为是背叛革命。为了更好地组织难友同敌人斗争,胡其芬与江竹筠、李青林成立狱中党支部,带头积极开展争取、瓦解敌人队伍的工作。她了解到医官刘石仁富有同情心,曾冒险帮政治犯带信给家人,于是借看病机会试探,后来刘石仁成为狱中难友与外界沟通的秘密渠道。胡其芬写给狱外地下党组织的信件,其中有一些就是通过刘石仁传递出去的。
胡其芬在渣滓洞监狱里战斗了500多个漫长的日日夜夜,始终像一团火熊熊地燃烧着,她的行动和充满机智的组织能力,使得革命者在黑暗的监狱里依然充满朝气和信心。
1949年9月以后,渣滓洞监狱陆续有战友遇害。面对越来越险恶的形势,胡其芬等人开始顽强地作最后的自救,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功亏一篑。后来,胡其芬牺牲的消息传到北京,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长久地沉浸在悲痛之中。
胡其芬烈士雕像
从书香门第的进步青年到潜伏敌营的隐蔽战士,从复旦校园的救亡先锋到黑牢监狱的巾帼赤旗,胡其芬始终坚持用理想信念、机智勇敢同敌人坚持斗争。即便在最后时刻,字里行间仍然满是一名成熟革命者的清醒与智慧,既痛陈反动派暴行,又周密策划营救方案;既直面死亡的阴霾,又紧握希望的星火。胡其芬以30岁的青春年华作为火种,在黎明前的至暗时刻绽放出最炽烈的生命之光,用鲜血写就坚定忠诚:真正的革命者,既能以热血浇铸信仰的丰碑,也能用智慧构筑斗争的堡垒。这份精神遗产,正如歌乐山巅的晨星,永远指引着后人追寻真理的方向。
供稿:重庆市档案馆 渝北区纪委监委
责编:周 敏 颜赠耀
编辑:梁枥月
校对:李玮娟炒股配资咨询
发布于:北京市融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